

沿著纖維行走方向、血管神經分布或循環經絡穴位,螺旋向外向上,以松弛神經肌肉促進血液循環。動作穩健、均勻、輕柔,不能推動牽拉皮膚。
(1)額部:由眉至發際縱向,點按顳部,額肌起自頭頂部帽狀腱膜,肌纖維向前下方,止于眉部皮膚,呈放射狀分布。當肌肉收縮時,向前牽拉帽狀腱膜,可上提眉部,使額部皮膚產生橫紋。可消除神經、肌肉緊張狀態,使皮膚恢復彈性,減少額部皺紋的發生。
(2)眼部與口部:可做環形,因眼部的眼輪匝肌與口部的口輪匝肌均為環形纖維,適度的能促進眼部皮膚的代謝,預防或減輕“黑眼圈”及“眼袋”的發生。
(3)面頰部:由于表情肌與咀嚼肌、血管、神經分布縱橫交錯,原則上是由內向外、由上向下螺旋形。
(4)耳部:在耳廓人體呈一倒立的胎兒狀,相應的臟腑、器官及組織在相應的部位有與之相對應的穴位;而耳前區則有豐富的顳淺動脈叢、三叉神經、面神經呈放射狀分布至面頰。可在耳部及耳前區重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原則上可揉捏耳垂、提拉耳廓、上下揉捏耳前區。
(5)頭部:頭部的血供豐富,加強可使人感到心曠神怡。時可采用雙手拇指點按、手掌按壓、輕柔和有節奏、有韻律的叩頭。
(6)保健:可每次3~5秒,每日2次;治療每次10~15秒,每周2~3次。
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:dxsen@qq.com